(根据最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编写)
(时间:90 分钟 分值:100 分)
一、 积累运用。(37 分)
1.读拼音,写汉字。(10 分)
2.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。(4 分)
流水汤汤(tānɡ shānɡ) 缝隙(fénɡ fènɡ)
菜畦(qí jì) 尴尬(ɡān jiān)
戛然而止(ɡā jiá) 荒谬(niù miù)
恬.静(tián kuò) 攒动(cuán zǎn)
3.请你给下面的形近字组词,并填入括号里。(4 分)
涯 崖
(1)在一个陡峭的( )边,五位壮士毫不畏惧的跳了下去。
(2)即使你在( )海角,我也要找到你。
卷 券
(3)拿着满分的( ),想象着妈妈欣慰的笑容,她不由得加快了回家的步伐。
(4)为了买到一张自己期待已久的( )晓征费尽了心思。
4.给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。(6 分)
(1)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。( )
A.能达到一定的重量或长度标准 B.脚 C.值得
(2)伯牙破琴绝弦。( )
A.断 B.尽,穷尽 C.极,极端的 D.一定的,肯定的
(3)今乃掉尾而斗。( )
A.减损,消失 B.摇摆 C.遗失,遗漏 D.落下
5.补充成语。(4 分)
别出心( ) 惟妙惟( ) 妙笔生( ) 余音( )梁
黄( )大吕 一( )不染 理直气( ) 技高一( )
6.按原文填空。(3 分)
,锺子期曰:“善哉乎鼓琴,巍巍乎若太山。”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,锺子期又曰:“ , 。”
7. 按要求写句子。(6 分)
(1)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。(缩句)
(2)虽然我一直找借口想出去,但是到底也没有得到妈妈的允许。(仿写)
(3)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,我是婚礼上的冠冕,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。(照样子,写一个排比句)
二、阅读理解。(28 分)
(一)课内阅读
1.一个小小的牧童竟然能够指出大画家画上的错误,说明 ( )。(2分)
A.牧童有长时间细致的观察,比大画家更了解牛的情况。
B.牧童比画家聪明。
C.牧童的知识比大画家丰富。
D.大画家的画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。
2. 《盼》一文,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“盼”的?(3 分)
3. 读片段,完成后面的练习。
①古人词云:“芭蕉不展丁香结”“丁香空结雨中愁”。在细雨迷蒙中,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妖媚。花墙边两株紫色的,如同印象派的画,线条模糊了,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,让人觉得,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。
②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,却一直不解,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。今年的一次春雨,久立窗前,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。小小的花苞圆圆的,鼓鼓的,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。我才恍然,果然是丁香结。
③丁香结,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。再联想到那些诗句,直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。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,一件完了一件又来。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。结,是解不完的;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,不然,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?
(1)文中引用“芭蕉不展丁香结”“丁香空结雨中愁”的诗句的作用是什么?(2 分)
(2)联系第③节,说说作者的用意是什么?(3 分)
(3)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。(3 分)
A.作者经历过的春光,几乎都是和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,所以作者花大量笔墨写这三棵白丁香。
B.作者在文中以细腻的笔调,描写出了一个色彩绚丽的丁香花的形象。
C.作者实写丁香花的形象,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、志趣,创造出了一个深远的意境。
D.作者在文中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,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拓了一个“丁香结”全新的艺术境界。
©2011-2023 多品小学教育
工信部备案号:蜀ICP备16015826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