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 老师微信  作文批改  电子版下载  期末压轴卷

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基础知识、阅读理解




本资料下载码是:lc4ptd37


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基础测试1


一、与词语“耳闻目睹”结构相似的是一组是(  )。

A.排山倒海  B.地动山摇

C.惊涛骇浪  D.天涯海角

二、写出下列加点的词语的反义词。

1.树勇敢(   )地顶住了凶猛(   )的洪水。

2.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。

三、阅读理解。

一面(节选)

我一翻那定价:一元八角!

“先生,我买不起,我的钱不够……”我的话低得连自己都听不见了,我不知道怎样才好。

“一块钱你有没有?一块钱!”

“有!”我抬起头,顿时恢复了勇气。

“我卖给你,两本,一块钱。”

什么?我很惊异地望着他:黄里带白的脸,瘦得教人担心;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;牙黄羽纱的长衫;隶体“一”字似的胡须;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,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。这时,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——

“哦!您,您就是——”我结结巴巴的,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。一定是!不会错,一定是!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,我向四周望了望,可没有蹦出来。

他微笑着,默认地点了点头,好像我心里想要说的,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。这一来不会错了,正是他!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,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,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!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——瘦!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,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。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,指着《铁流》对我说道:“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,但是是曹先生的书,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;我那一本,是送你的。”

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圆,放到他的手里——他的手多瘦啊!我鼻子陡然一阵酸,像要哭出来。我恭敬地鞠了一躬,把书塞进帆布袋,背起来便走出书店的门。

1. 第1自然段中的“一元八角!”中“!”换成“。”,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?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2. 第6自然段抓住了人物的什么特征进行描写?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3.文中三处写到了先生很“瘦”,这样写的目的是(  )。

A.强调鲁迅先生有病,身体很不好

B.表达作者对鲁迅先生身体的担心

C.衬托鲁迅先生艰辛劳累的工作

D.暗示鲁迅先生的生命已经不多了

4. 指出下面各句中破折号的用法。

破折号的用法:A.表示解释说明 B.表示话题转换 C.表示事项的列举分承 D.表示声音的延长

(1)这时,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——(  )

(2)“哦!您,您就是——”(  )

(3)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——瘦!(  )

(4)放到他手里——他的手多瘦啊! (  )

5. 体会“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,我向四周望了一望,可没有蹦出来”一句所蕴含的意思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答案:

一、

B

二、

1.胆怯 温顺        2.失去 无限

三、

1.换成“。”不能表达出“我”因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吃惊的心情。

2.神态。

3.C

4.(1)B (2)D (3)A (4)B

5.“乱蹦”,反映了内心的激动;“没有蹦出来”,是由于置身于黑暗社会里的警觉,表现了对鲁迅先生的爱护。


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基础测试2


一、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,并解释所填的字。

(  )然大物: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

斩钉(  )铁: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技高一(  ):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别出心(  ):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二、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。

果断 武断 夸夸其谈 滔滔不绝

1.李晓明办事非常(    ),从不犹犹豫豫的。

2.爸爸一谈起他喜爱的球队,总是(    ),说个没完没了。

三.课外阅读。

山  雨

来得突然——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,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,雨,悄悄地来了。

先是听见它的声音,从很远的山林里传来,从很高的山坡上传来 ——沙啦啦,沙啦啦……

像一曲无字的歌谣,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,逐渐清晰起来,响亮起来,由远而近,由远而近……

雨声里,山中的每一块岩石、每一片树叶、每一丛绿草,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。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,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,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。

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。阳光下,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,有墨绿、翠绿,有淡青、金黄,也有火一般的红色。在雨中,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,绿得耀眼,绿得透明。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,流进我的眼睛,流进我的心胸。

这雨中的绿色,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,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,便很难忘却。

不知在什么时候,雨,悄悄地停了。风,也屏住了呼吸,山中一下子变得非常幽静。远处,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起来,仿佛在倾吐着浴后的欢悦。近处,凝聚在树叶上的雨珠还往下滴着,滴落在路旁的小水洼中,发出异常清脆的音响——

叮——咚——叮——咚……

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。

1.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量词。

一(  )歌谣  一(  )岩石

一(  )树叶  一(  )音符

2.读选文第5自然段,理解填空。

作者将“岩石、树叶、绿草”联想成“     ”,将“飘飘洒洒的雨丝”想象成“      ”,将此时的雨声联想成“      ”,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雨的      美。

3.选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?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4. 选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?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5.默写一首描写雨景的古诗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答案:

一、

庞:大 截:割断

筹:计数的用具,多用竹子制成   裁:安排取舍

二、

1.果断 2.滔滔不绝

三、

1.曲 块 片 个

2.奇妙无比的琴键 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 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 声音

3.雨前—雨中—雨后

4.对山雨、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,体现出作者清雅脱俗的审美情趣。

5.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。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——[唐]杜甫《春夜喜雨》


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基础测试3


一、根据要求,完成句子练习。

1.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。

(1)缩句: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(2)“投向”能否改成“转向”?为什么?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2. 把句子改成不用“说”的句式。

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,大声喊道:“同志们!用石头砸!”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二、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,解释所填的字的意思。

(  )山倒海 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居高(  )下 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全神(  )注 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千(  )一发 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三、课外阅读。

群众也在淋雨

1965年夏季的一天,三千多名手持鲜花的群众聚集在上海机场,他们是来欢送一位外国元首的。这时,周总理陪同外宾健步走来,人群中立即响起了一片欢呼声。总理不时抬起那负过伤的右臂,向欢呼的人群招手致意。那慈祥的目光,那亲切的微笑,那文明的举止,使人难以忘怀。

突然,乌云蔽日,雷声隆隆,刚刚还是晴朗的天空霎时变了脸。客人刚刚登机,大雨就倾盆而下,人群出现了小小的骚动。“看,我们的总理!”突然,有人喊了起来。显然是由于激动,声音有些发颤(chàn zhàn)。人们不由得把目光投向周总理。只见他还是彬彬有礼地站在原地,向飞机上的外宾招手致意。群众看见了,也很有礼貌地站在原地。工作人员怕把总理淋病了,为总理撑起了雨伞。周总理轻轻地摆摆手,谢绝了。又一位工作人员再次上前为总理撑起了雨伞,并恳求道:“总理,您就挡挡雨吧!”周总理转过头:“你看,群众也在淋雨,我怎么不能呢?”

外宾的专机起飞后,周总理浑身都湿透了,雨水顺着脸颊不停地往下淌。工作人员又心疼,又着(zhuó zháo)急,忙递上一条毛巾:“总理,您擦把脸吧!”周总理接过毛巾,却没有忙着擦脸上的雨水,而是对工作人员说:“赶紧告诉有关同志,动员机场和附近单位的食堂烧些姜汤,给挨雨淋的群众驱驱寒,暖暖身子。”

在括号里正确的读音上面打“√”。

2.照样子,写词语。

雷声隆隆:            

彬彬有礼:            

3.把句子改写成带有“说”的句式。

周总理转过头:“你看,群众也在淋雨,我怎么不能呢?”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4.读文中画线的句子,注意加点的词语,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?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5.第2自然段写雨中送行的场面,既关注了送行的群体,又关注了送行的个人,这样写有什么好处?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6.“群众也在淋雨”是谁说的话?用这句话作为文章题目,有什么作用?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
答案:

一、

排:排开、推开    临:面对、挨着   贯:穿,通

钧:古代重量单位,三十斤为一钧

二、

1.(1)目光投向主席台。

(2)不能。因为“投向”更能表现人民群众对领袖的热爱和崇敬的思想感情。

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:“同志们!用石头砸!”

三、

1.chàn zháo

2.风尘仆仆 小心翼翼 步步为营津津有味

3.周总理转过头,说:“你看,群众也在淋雨,我怎么不能呢?”

4.强调“负过伤”,说明周总理右手不便,而他不时抬起的恰恰是他“负过伤的右臂”,表现了周总理对人民群众的礼遇与尊重。

5.第2自然段既写了送行的群众,又写了送行群众的个人,尤其写了周总理。不仅说明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,更说明了周总理以其迷人的人格魅力和举动,影响着周围的群众。

6.“群众也在淋雨”是周恩来总理说的话。用他的话作为文章题目,表现了周总理时刻惦记着群众的冷暖和热爱人民的优秀品质。


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基础测试4


一、读拼音,写词语。

在同学们的手工作品展示会上,形象逼真的ɡēn diāo(   ),居然是用树ɡē dɑ(   )做成的;飘飘欲仙的chánɡ’é(   ),居然是用废旧画报cái jiǎn(   )而成的;古灵精怪的sūn wù   kōnɡ(   ),居然是用从旧家电上拆卸下来的cí tiě(   )构成的……

二、下面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(  )。

A.别出心裁 技高一畴 大步流星

B.暴露无遗 望乎所以 心满意足

C.迥然不同 井然有序 怒气冲冲

三、阅读短文,回答问题。

几十年前,广东沿海发生了一次海啸,是台风引起的,许多田地和村庄被海水淹没了。这场洪水过后,那儿的庄稼总得不到好收成,接连几年都是这样,即使风调雨顺,也不见起色。大家都觉得很奇怪。后来,老农们想出了一个办法,他们托人去外地买了一批蛇回来,把蛇放到田里。说来也奇怪,那一年庄稼就获得了丰收。大家不明白这是什么道理。老农把秘密说破了,原来那场洪水把深藏在洞里的蛇都给淹死了,鼠却游到树上和山坡上,保住了性命。后来洪水退了,田鼠又回到田里糟蹋庄稼,没有蛇来捕捉它们,它们繁殖得特别快,庄稼都让田鼠给糟蹋了。现在田里又有了蛇,大量的田鼠让蛇给吃掉了,因而庄稼又得到了好收成。

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猫和苜蓿的故事。他说在英国的好些地方,看村子喂的猫多还是少,就可以知道那里的苜蓿长得怎么样。苜蓿靠土蜂传播花粉,地里田鼠太多,土蜂的活动就受到影响。村子里喂的猫多,田鼠就不能那么放肆了。因此猫的多少,竟和苜蓿的收获有密切的关系。

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本来是非常复杂的,所以我们必须不怕麻烦,研究它们,掌握它们的规律。这样,看事物才能看得准些,做事情才能做得好些。

1.第1自然段中有两个“奇怪”,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?

(1)第一个“奇怪”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(2)第二个“奇怪”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2. 生物学家达尔文为什么说看村子里的猫的多少,就可以知道那里的苜蓿长得怎么样?用“  ”从文中画出说明相关道理的语句。

3.假如你要了解“蛇与庄稼”之间的关系,你应该读哪一个部分的内容?结合具体内容,用你在科学上学到的食物链的知识,画一个简易的示意图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3.你能举一个例子,来说明“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本来是非常复杂的”这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?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答案:

一、根雕 疙瘩 嫦娥 裁剪 孙悟空 磁铁

二、C

三、

1.(1)洪水过后,即使风调雨顺,庄稼也得不到好收成。

(2)买了一批蛇回来放进地里,那一年庄稼就获得了丰收。

2.苜蓿靠土蜂传播花粉,地里田鼠太多,土蜂的活动就受到影响。村子里喂的猫多,田鼠就不能那么放肆了。因此猫的多少,竟和苜蓿的收获有密切的关系。

3.(1)第1自然段

(2)食物链示意图:

4.举例:一个人不讲卫生,在马路上吐一口痰,也许会使许多人得病,甚至染上肺结核。肺结核病人躺在床上呻吟的时候,他怎么会想到使他生病的就是马路上随便吐痰的人呢?



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基础测试5


一、用“\”画去加点字不恰当的音节。

1.一个瘦削(xuē xiāo)的老人正站在渔船上撒(sǎ sā)网捕鱼。

2.我阅读《水浒传(zhuàn chuán)》时常常张冠(ɡuān     ɡuàn)李戴,把人物和对应的故事搞混。

二、写出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反义词。

1.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很讲究(   ),就连吃饭的动作都那么优雅(   )。

2.我盼望(   )有一天能养一只小狗。

三、阅读文章,回答问题。

杜 鹃(节选)

郭沫若

杜鹃,敝(bì pì)同乡的魂,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,恐怕任何鸟都比不上。
  我们一提起杜鹃,心头眼底便好像有说不尽的诗意。
  它本身不用说,已经是望帝的化身了。有时又被认为薄(báo bó)命的佳人,忧国的志士;声是满腹乡思,血是遍山踯躅;可怜,哀惋,纯洁,至诚……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了爱的象征。这爱的象征似乎已经成为了民族的感情。
  而且,这种感情还超越了民族的范围,东方诸国大都受到了感染。例如日本,杜鹃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,并不亚于中国。
  然而,这实在是名实不符的一个最大的例证。
  杜鹃是一种灰黑色的鸟,毛羽并不美,它的习性专横(héng hèng)而残忍。
  杜鹃是不营巢的,也不孵卵哺雏。到了生殖季节,产卵在莺巢中,让莺替它孵卵哺雏。雏鹃比雏莺大,到将长成时,甚且比母莺还大。鹃雏孵化出来之后,每将莺雏挤出巢外,任它啼饥号寒而死,它自己独霸着母莺的哺(bǔ fǔ)育。莺受鹃欺而不自知,辛辛苦苦地哺育着比自己还大的鹃雏;真是一件令人不平、令人流泪的情景。
  想到了这些实际,便觉得杜鹃这种鸟大可以作为欺世盗名者的标本了。然而,杜鹃不能任其咎。杜鹃就只是杜鹃,它并不曾要求人把它认为佳人、志士。

(选自《郭沫若散文选集》百花文艺出版社)

1.选择文章括号中正确的读音,画“√”。

2.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恰当的四字词语。

(1)欺骗世人,窃取名誉。(         )

(2)因饥饿寒冷而哭啼,形容生活极端贫困。(        )

(3)名声和实际不相符,指空有虚名。(        )

3.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(    )

A.省略没有说完的内容。

B.省略同类词语。

C.表示意在言外的省略。

D.表示事物或道理的多项列举。

4.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因为受到国民党的迫害避居日本。文章采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,文章写到杜鹃凶狠残暴的情景和莺辛苦哺育雏鹃受欺而不自知,实际上分别隐喻了什么?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5.文章最后一段,先写“杜鹃这种鸟大可以作为欺世盗名的标本”,又说“杜鹃并不曾要求人把它认为佳人、志士”这段话包含了哪两方面的意思?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答案:

一、

画去:1.xiāo sǎ 2.chuán ɡuàn

二、

1.随意 庸俗 2.失望

三、

1.bì  bó  hèng  bǔ

2.欺世盗名  啼饥号寒  名实不符

3.A

4.杜鹃凶狠残暴的情景隐喻国民党,莺辛苦哺育雏鹃受欺而不自知隐喻受欺骗受蒙蔽的人民群众。

5.杜鹃虽然被人误认作佳人、志士,但自己并没有欺世盗名的动机,言外之意是国民党统治者信口雌黄的反动宣传,包藏着欺世盗名的祸心。人们对并无欺世盗名之心的杜鹃都产生误解,那么在善于做反动宣传、欺世盗名的国民党面前就更容易受欺骗受蒙蔽了。









©2011-2023 多品小学教育

工信部备案号:蜀ICP备16015826号